?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成果 > 内容详情
转变榆林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选择(陕西省委党校第29次理论研讨会论文)
作者:姜利    点击数:55 发表时间:2015-10-29     字号: |大+  

转变榆林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选择

bet36365体育在线投注   姜利

    摘要  榆林是典型的资源性地区。进入新世纪的十多年,榆林凭借资源开发和一次能源生产,经济总量增长了20倍,跃为陕西第二大经济体。但从2010年开始,榆林经济增速一路下滑,特别是2015年经济下行压力前所未有。本文在分析“榆林是经济发展较快的落后地区”这一市情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榆林经济发展不可持续的深层次原因,探索了经济新常态下转变榆林经济发展方式的多维路径:一、转变发展理念是转方式的基本前提,二、推动能化工业高端化是转方式的必由之路,三、大力发展新型产业是转方式的必要手段,四、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是转方式的根本举措,五、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是转方式的关键环节,六、优化投资结构和方式是转方式的实质性标尺。

关键词:转变  榆林  发展方式  路径

进入新世纪的十多年,榆林凭借资源开发和一次能源生产,经济总量增长了20倍,一跃成为陕西第二大经济体。但从2010年第一季度开始,榆林经济增长速度一路下滑,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20144月榆林市委、市政府做出“榆林是经济发展较快的落后地区”的市情判断,陆治原市长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说:“我们下一步的工作就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笔者认为,加快榆林发展方式转变慢不得、等不起,既是一场持久战,又是一场攻坚战。

一、“榆林是经济发展较快的落后地区”市情分析

准确理解“榆林是经济发展较快的落后地区”这一市情判断,关乎全市上下能否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关乎榆林能否主动认识和适应经济新常态,从而推动榆林转方式步伐进一步加快。

(一)较快

    “较快”是指榆林经济迅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繁荣。是纵向的历史的比较,是从发展数量上、发展速度上考量榆林的发展。

1、榆林经济迅猛发展。榆林的发展轨迹几乎就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缩影。榆林凭借资源开发和一次能源生产,GDP增速在进入新世纪后狂奔了十年,经济总量增长了20倍,曾经榆林经济发展的神话、煤老板们财大气粗的传说令人们津津乐道。

年 度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GDP(亿)

1756.67

2292.26

1247.10

2846.75

3005.74

GDP增(%

18.3%

15.0

11.3

8.8

9.0

从此表可以看出,榆林近5年来,经济总量仍在逐年增加,但增速在逐年下滑。国内煤炭价格是从2011年第四季度开始下滑,20125月暴跌,这是造成榆林煤炭价格跌宕起伏的主因。但从产能、产销率、市场占有率来看并没有减少多少。2013年榆林的煤产量3.4亿吨,20143.7亿吨,若按每吨下降200块计算,2013年就少了600亿的增加值,2014年则少了700亿。2014年榆林经济“缓中趋稳、稳中有进”,实现逆势增长。而2015年第一季度榆林经济却是地位开局,GDP增速只有2.5%,二季度增速有所回升达到4.0%。工业经济回落幅度较大,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增速只有1.0%,定边、靖边更是负值。同此,榆林地方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居民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均持续增加,增速却持续下滑。

2、各项事业全面繁荣。2014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是29663元、9730元,分别是十年前的5.2倍、5.9倍,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在全省率先实现“15年免费教育”,三年新建45所学校,解决了城区“上学难”问题;建成神府、榆绥、榆佳高速公路和沿黄公路,启动一批过境线项目,打通中心城区断头路,解决了“行路难”问题;扩建新建一批医院,新增床位4100多张,解决了“看病难”问题。城市建设更是焕然一新,国家卫生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顺利验收,医改被列为全国试点城市,新农合、城乡低保等多项标准高于全省水平。城镇化推进速度加快,2014年榆林城镇化率53.8%2014年神木在全国百强县排名第21位,府谷排名第89位。榆阳区在全国市辖区综合考核中排名第97位(陕西唯一进入这一考核前百强的市辖区)。

2014年榆林人均GDP.45万美元,按世行公布的人均GDP标准来考量,榆林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已完成了三次跨越:(1)跨越了贫困低收入阶段,解决了温饱;(2)跨越了温饱下中等收入阶段,达到上中等收入水平;(3)跨越了上中等收入阶段,达到高收入水平。当然这是就总体水平而言,每个县的进度不尽相同,神木、府谷、定边、靖边、榆阳已经进入发达阶段,横山、子洲、米脂、清涧进入上中等收入阶段,绥德、佳县、吴堡还在下中等收入阶段徘徊。

(二)落后

“落后”是从横向上、发展方式与质量上考量榆林的发展。不管是和全国发达地级市、还是周边地级市、还是省内兄弟地级市相比,榆林还有较大差距。笔者认为,榆林“落后”的深层次原因,正是因为十多年来榆林的经济发展方式是落后的。以往的模式,旧有的发展,其优势已得到充分释放,已将榆林推向了前所未有的临界点。而榆林粗放式发展方式直接导致榆林经济发展中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等深层次问题表现突出:

1、经济发展不协调。所谓不协调,是经济结构还有很多问题:(1)三产结构失衡。从2000年至2014年三次产业的产值之比由18:45:37发展为4.:6.3:2.9。一产弱,二产粗(比重高但素质低,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不长);三产落后、质量低。榆林三产还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现代新兴的金融、信息、技术、电子商务、咨询等服务业比重偏低。(2)就业结构失衡。榆林第三产业全部就业人数占比不到40%,发达地区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比60%甚至70%以上。(3)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虽然榆林在教育、就业、医疗、低保、养老等民生改善中全面进步,但仍然呈现“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局面。表现在: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交通、住房、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滞后;高技术人才严重匮乏,创新平台数量和研发能力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求,整体科技转化率仅为45%;城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虽然推行阳光招生政策、实施均衡编班制度、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城区“择校热”有所好转,但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带来了新的“上学难”;“看病贵”问题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医疗资源和水平差异导致乡镇卫生院没有病人,一院、二院等城市医院人满为患。(4)社会管理能力滞后。征地、拆迁、污染等维权事件时有发生。当前正处在经济结构的转型换档期,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还远远适应不了这种变换。一旦有问题,老百姓直接找政府,没有中间的缓冲。而成熟的社会一般是政府、中介组织、老百姓,好多矛盾是通过中介组织特别是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来解决的。

2、经济发展不平衡。所谓不平衡,是指两方面的不平衡:(1)从区域角度讲,榆林南六县GDP占全市的不到8%,人均GDP占全市水平的27%,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市的1.59%。榆林收入过万元乡镇几乎都集中在北六县(区),收入过万元村子南六县只占1/7左右;南部和北部在民营企业的发展上差距更大,南部只占2成。2014年神木的GDP(968.2亿)是吴堡GDP(17.8亿)的54倍。(2)从产业水平讲,榆林有的产业发展水平世界一流,如现在世界上煤化工最高端的技术在榆林都能看到。但有些非常落后,南六县农村经济还基本处于传统的小农经济状态,经济增长还主要靠土地和体力劳动等古老生产要素作支撑,而北部农村经济增长多是工业带动型经济,以资本、矿产、技术这些生产要素为主要支撑。(3)GDP含金量在全省垫底。GDP含金量是重要的幸福指数,其最简单的算法是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GDP的比率,这个比率越大,说明人民分享GDP蛋糕的份额就越多。榆林人均GDP虽然全省名列前茅,但GDP含金量在全省垫底,幸福指数处于全省后位,说明榆林人民还没有充分享受到这些年榆林经济高速增长的福祉。

3、经济发展不可持续。所谓不可持续,就是指经济发展的潜在危险:(1)生态环境容量的挑战。随着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发,煤炭开采、煤电和煤化工等产业的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对有限的生态环境容量形成极大的潜在风险。榆林是重度缺水地区,缺水预测20153.4亿立方米、20207亿立方米。榆林现有的产业结构决定其产业布局就是以煤化工、盐化工、煤电等行业为主,这些行业既是高耗能行业,也是高耗水行业。全市湖泊数量较大规模开发前减少了90%,红碱淖水位每年下降几十厘米。目前王圪堵水库库容量3.9亿立方米,虽然可以给榆横工业区供水,但将来神府煤化工项目要从黄河引水,煤矿舒干水综合利用技术尚待提高;因采矿形成的采空区面积约为550平方公里,塌陷区面积约为130平方公里。塌陷地震频发,有的采空区地表下沉已经达到2米。(2)自主创新能力差。榆林是一个文化品味不高的城市。榆林科技转化率只有45%,对外技术依赖性较强,高端科技人才、特别是一些实用技术和人才还严重匮乏。不要说与深圳、苏州这样的城市没有可比性,就连与兄弟市宝鸡、渭南比也差一大截。

二、榆林经济发展方式的特点及成因

榆林“落后”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即十多年来,榆林一直是资源依赖型、投资推动型以及成本推动型为特征的粗放型发展模式。

(一)榆林经济发展方式的特征

1、高度依赖资源开发和重工业。榆林十多年来经济发展能源化工一枝独秀,在工业总产值中,五大支柱产业(煤油气盐及化工产品)产值占比超过89.%以上;重工业占98%过重,轻工业占2%过轻。

2、高度依靠投资推动。投资少数人决策,集中投放,见效快。榆林经济高速发展了多少年,投资就膨胀了多少年。榆林固投规模逐年增加,2014年达到1828亿,但增速在直线下滑,从2009年的41.6%下降到2014年的-9.9%,今年上半年数据显示固投动力持续乏力。经济要持续发展,必须同时做好加减乘除法,投资只是属于加法而已,淘汰落后产能是减法,创新驱动是乘法,市场化程度是除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也不能那么任性了,否则靠什么可持续发展?”

必须明白一个道理:投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如果创新能力不够,产业升级就难,产业结构调整就困难。这样,空有大把的钞票却找不到好的投资渠道。据金融人士估测,榆林民间资本规模在2000亿以上,2012年最高。巨额的民间资本就好像一股暗流在涌动,资金链断裂除了金钱的损失,更可怕的是导致信用丧失。榆林社会信用体系的破坏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重新修复榆林的社会信用体系任重而道远。

3、高度依靠成本推动。技术、管理、创新对榆林经济增速贡献率较低,劳动力、土地、环境要素成本低。对企业而言,刚开发那些年,随便挖、随便钻,废水废气随便排。但对榆林而言,这些年经济增长的成本较高。有句话说得好,“出来混总是要还的”,采空区面积不断扩大,缺水问题难以解决,用地指标欠账20多万亩,这些发展成本是欠账,谁能算清这笔账?谁来偿还?

分配结构失衡导致大量财富聚集到少数人手里,那些年有的煤老板一年收入甚至相当于全市农民纯收入的总和。2014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61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935亿元,但多集中在北六县(区),特别是神府和榆阳。越是有钱人,他的消费在他的财富中所占的比例越小。而普通老百姓想花钱却没有那个能力,越没有钱越不敢花钱,越没有钱的人对未来越没有信心,对未来越没有信心的人越要增大存款。而储蓄是未来的消费。所以说,榆林的两极分化不仅仅是平等问题、公平问题,它还影响榆林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可持续。

(二)榆林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的成因

笔者把造成榆林落后发展方式以及近两年来经济下行压力陡增的成因概况为三个:一是国内外产业转移的结果,二是资源型城市初级发展阶段的产物,三是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

1、国内外产业转移的必然结果。我国是多煤少油少气的国家,能源对外依存度已高达57%。全球能源消费结构中,碳基能源在总能源中所占比重高达87%。加上这些年世界经济进行深度调整,进行大规模产业转移,我国东部地区好多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型产业向西部转移,国内外巨大的能源需求及国内外产业转移是榆林经济十多年来高速增长的动力和源泉。

2、是资源型城市初级发展阶段的产物。资源型城市初级发展阶段的共同点是:经济发展以资源开发为主,开发主体多元化,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政府追求GDP最大化。因过分依赖资源,转型不到位,资源枯竭的同时“资源诅咒”(又称荷兰病)就降临了。“资源诅咒”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对某些相对丰富的资源过分依赖的危险性。资源产业在繁荣时期的膨胀往往以其他行业发展为代价,对其它产业产生挤出效应,当繁荣结束后,经济增长崩溃。这是资源型城市初级发展阶段的一个通病,只是榆林得的这个病是早期阶段,因为榆林的资源还没有枯竭。若资源枯竭,仍就如今的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那就病入膏肓了。

3、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经济新常态已提出一年有余。特征:(1)中高速,经济增长从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7%---8%的中高速增长;(2)优结构,第三产业逐步成为产业主体,消费需求逐步成为需求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3)新动力,经济发展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4)多挑战,一些不确定性风险显性化,如楼市风险、地方债风险、金融风险等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新常态下首要的特征就是经济增速回落,2012年、2013年我国GDP增速为7.7%,2014年GDP增速7.4%,今年上半年7%,这已经使相关的电力、建材、钢铁等基础性行业发展放缓,对煤炭等基础性能源的需求量必定相应减小,整体能化市场需求低迷。这对于榆林这座资源型城市而言,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三、转变榆林经济发展方式的多维路径

丰富的资源可以使榆林暴富一时却不能富裕永久,一个地区的发展关键不在今天拥有什么,更重要的是明天会有什么。榆林经济发展的前景在哪里?后劲在哪里?下来,笔者就系统论视野下思考问题,谈谈转变榆林经济发展方式的多维路径。

(一)转变发展理念是转方式的基本前提

榆林经济与全国同步进入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的换挡期,不要奢望榆林经济再回到过去那种“狂奔”状态,要认识到经济发展速度“七上八下”会成为一种常态。GDP必须保持一定的速度,但也不能唯GDP,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不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而是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立足点。”不要恨不得一铲子把煤都挖出来卖了,恨不得一勺子把油都舀出来卖了。留得黑金在不怕没炭烧,一定要转变为依靠能源、但不能依赖能源的发展理念,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努力打造榆林经济升级版。

(二)推动能化工业高端化是转方式的必由之路

其实,煤化工产业链是很长的,产品种类也非常多。榆林之前主要生产的是传统煤化工产品,比如焦炭、合成氨、电石等产品现在都存在程度不等的产能过剩。而现代煤化工产品比如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精细煤化工产品可以替代石油产品。进入21世纪国内外大量发展煤基替代能源是大趋势,煤制油、煤制气处于高速增长期。从传统升级到现代煤化工产业,对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和打造榆林经济升级版都有积极的作用。当然在产业升级过程中需要克服很多困难,比如需要大量的资本,大量的技术,比如煤制油需要大量的水,但困难毕竟是暂时的,办法总比困难多,前途是好的。目前,榆林在煤化工、煤电等资源转化领域投下4000多亿资金,计划到2020年,煤制油产能将达1600万吨,争取到“十三五”末,原煤就地转化率达到50%以上。

(三)大力发展新型产业是转方式的必要手段

1、新能源产业。传统能源总有耗尽的那一天,发达国家和地区无一不对新能源产业倍加重视。榆林新能源产业主要有风能、光伏、煤层气、页岩气、生物质能等,风光资源位于全省前列,多集中在定靖和榆阳。

2、新材料产业。榆林新材料产业主要有陕西有色的铝锭和中盐的原盐,2014年铝锭生产已达60万吨,原盐生产达130万吨,但全以原材料出售,附加值低,未来应重点向下游产业链延伸。

3、装备制造业。制造业是工业企业的骨骼,没有制造业发展工业就如人有软骨病一样。榆林发展装备制造业,近期则重点围绕陕汽东方做文章。现在全国的汽车产业如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电视机产业一样,雨后春笋般的到处都是。榆林要占领住汽车市场,必须要创新、产品升级。现在生产新能源汽车产品太单一,必须要在产业链的微笑曲线两端发力,即在产业链附加值高的设计、销售上发力,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制造上。

(四)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是转方式的根本举措

1、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不管是国土面积,还是耕地资源以及光资源,榆林都是全省第一,需要做的是严格按照产业规划来推进。大体是这样的:北部长城沿线风沙滩地重点发展优质牧草、舍饲养畜;东部沿黄土石山区和南部15度以上陡坡区重点发展红枣、蚕桑、小杂果产业;西部重点发展马铃薯、油料、荞麦和蔬菜产业;南部缓坡区重点发展小杂粮、杂果、红枣、黄芪等产业;中部沿210国道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必须要有大手笔,将分散经营土地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集中,加快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至少发展10个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培育10个以上驰名商标,这才可以成气候。

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是老百姓的就业主渠道,也是二产的重要支撑。笔者以文化产业为例:文化产业是高效高附加值的产业,往往低投入高产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人们消费的主要是文化。从国际经验来看:文化旅游业如果是1,可以带动相关产业是14.3倍;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文化消费快速增长,超过5000美元文化消费就会出现“井喷”。榆林人均GDP现已达到1.45万美元,但并没有看到榆林文化消费的“井喷”,这至少说明这方面的市场空间是巨大的。

随着改革进一步深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它的体制性服务业,银行、物流、结算、律师、会计等围绕着市场交易进行服务的中介组织、交易机构、贸易系统、运输系统、结算系统这些现代服务业肯定会加快发展,这将对榆林第三产业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3、大力发展非公经济。有人做过一个比喻:国企是酒,民企是水,是生命之水。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不但要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还要在政策、融资、土地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榆林民营经济过分依赖自然资源,基本上是有什么资源搞什么产业,整体上产业层次低。2014年榆林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的40%以上,榆阳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到GDP的半壁江山,府谷更占到GDP的2/3。但当前榆林民营经济发展步履艰难,特别是融资困难。政府要一如既往的支持民企,这就需要破除“三门”:“铁门”即垄断企业把门非公经济进不去,“玻璃门”即门槛高看得见却进不去,“弹簧门”即进去以后逼退出来。必须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当前榆林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主要合作模式有四种:中外合资的“南梁”模式,国资控股的“北元”模式,国控民营的“东方”模式,民资控股的“奥维乾元”模式。据目前情况来看,榆林的民营企业基本是家族式企业,缺乏实用型人才,不掌握核心技术,这是硬伤。

(五)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是转方式的关键环节

在去年的APEC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讲:“如果说创新是中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点火器”。依靠低工资、强劳动、低附加值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主要特征,依靠技术创新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主要特征。劳动力、土地、环境等生产要素越来越贵,企业的利润空间必须要在科技创新中去找。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用工成本不断上升,原有的生产模式及积累模式大势已去,必须转向以技术创新为动力的经济发展方式。一方面,在同一产业内实现技术升级;另一方面,促进资本流向技术潜力大的新兴产业。这里仅以榆林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例:在同一地区、同一作物的种植上,常常因为生产方式的差异,造成经济收益出现成倍乃至几倍的差距。笔者在南六县调研所悉,红枣生产,采用现代科技手段栽培,一亩最高收入可达3万多元,而传统方式的大田枣树每亩平均收入还不到2千元。同样,采用温棚种植蔬菜,一亩最高收入也在3万元以上,而大田种菜亩收入不过3千元左右。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